基本资料全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学校概况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近4400余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323万册(含电子型图书)。学校建有13个教学学院(部)、研究生院,以及后备军官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33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5000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83人。两院院士5人(含外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00人,硕士生导师589人。专任教师中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9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学校现已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术顾问组成的学术梯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现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99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6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2007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学校还有山东中石大石仪有限公司、山东中石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优秀校办企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联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建校55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机构分布党政机构学校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监察处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组织员办公室统战部学生工作处(部)、大学生资助中心后备军官学院(武装部)公安处工会妇委会团委教务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科技处、国家大学科技园研究生院人事处学科建设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资产设备处校办产业及经营管理处、青岛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招标办公室审计处合作发展处高等教育研究所规划建设处教辅机构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教育发展中心出版社、印刷厂、教材中心期刊社图书馆、档案馆离退休职工管理处(老干部处)北京办事处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后勤管理处后勤产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机电装备教学实习总厂中国石油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技术装备服务中心科技开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院系设置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龙头学院,它历史久远,与学校同龄,发轫于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后于1969年随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1997年更名为石油资源科学系,2000年更名为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学院自195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5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建立了硕士点,1986年建立了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建成省部级重点学科并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阶段。学院至今已累计培养近万名本科生和1000多名研究生,成为培养石油勘探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毕业生中涌现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周永康,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海南省省长卫留成,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石油石化集团领导周原、周吉平、王宜林、徐文荣等一大批知名校友。学院下设地球科学系、油气资源系、地球物理系、测井与信息工程系、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系5个教学系,建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6个本科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构造地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能源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10个博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构造地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12个硕士点。学院建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下属实验室3个,2个“211”重点建设学科群。承担了大量的国家与省、部级科研、教学攻关课题,荣获几十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励,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近5000万元。学院现有教职工139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107人,博士学位的64人,占教师总数的61%;具有教授职称的34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具有副高级职称的46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21人。学院教师队伍以教授和副教授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学缘广泛,年富力强,能够适应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石油工程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主干院系之一,曾先后称为石油钻采系、石油开发系,石油工程系,2001年正式改建为学院。主要从事教学、科研、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及培训工作,并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机构设置学院下属三级单位:油气井工程系、采油工程系、油藏工程系、油田化学系、海洋工程及流体力学系、金刚石钻头研究室、高压水射流研究中心、学院办公室科研机构:油气井工程研究所、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所、油田化学研究所、海洋石油工程研究所院属学科:油气井工程学科、油气田开发学科、流体力学学科、海洋结构物学科省部级研究机构:山东省油气井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压水射流研究中心、山东省高压水射流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采油工程软件开发与信息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中心、山东省油田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研究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泡沫流体研究中心学科及专业设置博士后流动站: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工程力学、油气工程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流体力学(油气井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石油工程(设油田化学、涉外石油工程2个专业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全日制专升本)主要研究方向钻井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岩石力学、钻井液化学、高压水射流技术及应用、金刚石钻头及其破岩工具研究与开发、采油工程决策、人工举升采油理论与技术、油田化学、物理法采油、油藏数值模拟、油藏驱油机理、煤层气开采等、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以及完井及井下作业技术研究等。教职工队伍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授27人、副教授41人、高级工程师及高级实验师7人,教职工共145人,固定资产总额2800余万元,一批自行研制的专用实验装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329人、本科生8088人。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一批重大国家和省部级攻关课题。“八五”以来,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励60余项,为我国石油工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化工学院是石油大学(华东)骨干院系之一,其前身是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清华大学化工系、北京大学化工系、大连工学院液体燃料专业组建成的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化学化工学院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务实、严谨求真、爱生重教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经50多年的建设,化学化工学院已发展成为石化特色鲜明,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本科生18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08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37名,讲师35名。教学、科研条件良好,拥有炼制化学馆、化工原理馆、仪器分析中心三座教学实验楼馆,总建筑面积21000M2。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与仪器,价值达3500多万元。承担了大量的国家与省、部级科研、教学攻关课题,荣获了几十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励,在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和有机化工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院为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化学化工学院堪称石油化学化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其前身是1959年组建的北京石油学院自动化系。1978年组建了华东石油学院自动化系,下设自动化教研室、电工教研室。2001年自动化系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目前,学院具有两个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二级博士点);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含有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讯工程(含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共计二级硕士点8个;具有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具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学;具有4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学院设有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的25人,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9人,讲师30人,工程师、实验师等12人。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200余人,本科生2000人。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973、863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在油田计算机测控技术、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器、生产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及电机节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40余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获得12项专利。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骨干院系之一。目前设有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博士学位专业三个:“油气储运工程”、“工程力学”及“热能工程”。1个一级硕士点“力学”,5个二级硕士点“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院下设4个系:储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热能与动力工程系;4个研究所;2个“211”重点学科实验室:储运技术实验室、油罐管道强度安全评估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一级达标实验室:力学与材料中心实验室。另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及供学生使用的大型微机室。油气储运工程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建立了专业教学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104名,专职教师76名,其中教授17、副教授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师超过9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在校本科生2373名,硕士研究生235名,博士研究生17人,工程硕士研究生50名,已累计为我国石油行业、科研院所、部队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3700余名,毕业生供不应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与地方及全国各油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教学研究攻关课题,年均科研经费数百万元,荣获十几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56年,称北京石油学院工业经济系,1983年更名为管理工程系,1995年建立工商管理学院,2001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石油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1979年开始招收工业经济专业师资班,1981年开始招收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并开始举办大中型企业管理干部专科班。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学院涵盖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门类。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胜利石油会计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单位组成。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2200余人。经济管理学院现有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教授10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3人,副研究员3人,讲师24人,工程师4人,获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60人。具有外校工作和学习经验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40岁以下61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多次获奖。经济管理学院现设有2个学生专用微机室、1个教师专用微机室,拥有微机300余台,实现了局域及国际互联网服务;院资料室藏有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中外文专业图书3万余册,每年订阅专业期刊杂志150余种;学院建有工程管理实验室、会计实验室,设备及软件投资近百万元;设有专家研究室、博士生研究室、硕士生研究室、学术带头人研究室等,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的良好条件。经济管理学院科学研究力量雄厚,长期承担并完成各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协作课题,年均科研经费四百万元,所完成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经济管理学院目前已累计培养出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5000余人,他们在我国石油工业和其他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同志在企业和管理部门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是学校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院系。伴随着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的建立,“数学教研室”应运而生。经历了由基础部、基础科学系、数学物理系、应用数学系到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这一漫长而又艰辛的征程,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现设有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具有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专业的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有“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两个硕士点。学校的“非线性分析研究中心”设在该院。拥有中外文图书10000多册、中外文期刊2500多册的资料室,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和业务学习的需要。院计算机室拥有与校园网连接的P4计算机近百台,除满足本院学生操作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和毕业设计等需要外,还面向全校开放。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学历层次较高、学科分布完整的教师队伍,能开出全校本专科、研究生、函授及培训(进修)生的公共类数学课程和“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两个硕士专业及“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专业类数学和计算机类课程。在72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17名,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责任教授9人;有博士12名、硕士47名。自1997年建立应用数学系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高档次论文400多篇,被SCI、EI检索40多篇,出版教材(著作)10多部,多人承担或参加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山东省及校级科研课题,多人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教学成果(教材)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全部由该院教师指导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参赛队,每年都获得国家级奖励,多次为学校赢得“优秀组织奖”的光荣称号,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和肯定。在教育部规定的12门重点课中,这个院承担教学任务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两门课名列其中。已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等课程建成学校的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已建成山东省的精品课程。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前者是以宽厚而扎实的数学理论支撑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为主要特色,后者则以培养具有深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为既定目标。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赛及学校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这个学院的学生都显示出非凡的实力。他们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就业于北京四通电子公司、深圳华为公司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的“大学生数学建模及软件设计实践基地”设在该院,优良的设备条件,精干务实、进取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和善于钻研、敢于攀登的学生群体,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特长(尖子)生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教师以“爱岗奉献,奋发进取”为座右铭,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学生以“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为最大优势。师资力量周瑶琪,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0月24日出生,湖南益阳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煤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3~1985年在黑龙江第二地质调查所工作.1985~1993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学习和工作,并于1989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7月~199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3月~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质地球物理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至今在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任所长。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陨石学会会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53项中国工作组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会员、中国地学哲学学会副常务理事长、《地学前缘》杂志编委。1995年博士后出站到石油大学(华东)任教,时刻立足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作为地球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主持和参与了“95”攀登计划课题1项,“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矿产部重大项目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创新基金项目1项,其它课题多项。迄今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20名。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石油与环境概论》、《大地构造与岩石圈动力学》、《无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沉积成岩地球化学》等课程,编著了《石油与环境概论》、《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层间断面精细时间结构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等教材教材和专著。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事件地质学、化学层序地层学、地层间断面、行星内部结构及演化理论、地球起源与早期演化、地球化学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等,并在事件地质学、化学层序地层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提出了化学层序地层学概念,建立了海相地层海平面变化和间断面缺失时间定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以Si3O4为代表的一组Si-O原子团簇结构,并系统讨论了其可能的团簇分子结构,建立了原始太阳星云中原子团簇统计热动力学的定态模型。自1983年以来,在国内外先后发表论文和国际会议摘要100余篇。1989年获国际陨石学大会青年奖;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2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石油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任韶然博士,男,1960年生,英国HERIOT-WATT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研究员、欧洲CO2NET成员代表、在英华人学者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SPE及SCI会员。1978~1982年就读华东石油学院钻井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8~1992年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及DIC学位。1985~1988年在石油大学(北京)任讲师。1992~1995年在英国WALES大学非牛顿流体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并任助理研究员。1995~1999年在英国Bath大学化工系任研究员、研究生指导教师、IOR工程项目主管。1999~2000年在英国MoreOil&GasPlc任高级石油工程师、IOR/油藏工程顾问。2001年至今在英国HERIOT-WATT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水合物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并兼职于英国MoreOil&GasPlc。学术成就:主要从事气体水合物在钻井及油气生产中的控制、油藏注气技术用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以及非牛顿流体及粘弹性流体流变学的研究。改善了气体水合物热动力学模型并研制了用于深海钻井与生产过程中的新型水合物抑制剂及油气混输水合物控制技术,该模型和技术处国际领先水平,已被多家公司采用并商业化。提出了注空气低温氧化工艺原理,其中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油藏IOR评价方法已被多家石油公司采用作为工程设计的基础;在共聚物形貌结构及流变性能研究方面,提出了改进的网格动力学数值计算及模拟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及商用模型软件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发表了50余篇技术论文。康万利,男,1963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大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于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后出站。长期从事油田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杰出青年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被SCI收录5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大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三次采油化学原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化学剂作用机理》及《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3部著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博士论文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获第九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第六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誉。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1)化学驱油理论与技术,包括新型驱油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与合成;驱油体系配方设计与评价;聚合物驱及复合驱的驱油机理研究等。(2)油田采出液处理理论与技术,包括破乳剂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效低温破乳剂配方设计与评价;破乳剂作用机理研究等。(3)油田化学剂作用机理及应用。代表性成果:1.KangWanli,LiuYi,QiBaoyan,LiaoGuangzhi,etal.InteractionsbetweenAlkali/Surfactant/PolymerandtheirEffectsonEmulsionStability.COLLOIDANDSURFACESA:Physiochem.andEng.Asp.2000,175(1-2):243-2472.KangWanli,JingGuolin,ZhangHongyanetal.InfluenceofDemulsifieronInterfacialFilmbetweenOilandWaterCOLLOIDANDSURFACESA:Physiochem.andEng.Asp.2006,272(1-2):27-313.KangWanli,GaoHuimeietal.SurfaceFilmPropertiesoftheSurfactantUsedfor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CombinationFlooding,5thWorldconferenceondetergents,ReinventingtheIndustry;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AOCSPress,2003.64.KangWanli,WangDemin.EmulsificationCharacteristicandDe-emulsifiersActionfor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FloodingSPE72138,2001.105.康万利,李金环,刘桂范.模拟油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5,37(2):76-796.康万利,张红艳,李道山等.破乳剂对油水界面膜作用机理研究,物理化学学报,2004,20(2):194-1987.康万利,单希林,龙安厚,李俊刚.破乳剂对复合驱乳状液的破乳机理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5):759-761.8.康万利,黄有泉,胡靖邦.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动态法研究,物理化学学报,1997,13(2):179-1829.李莉,郭伊荇,周萍,于小丹,康万利.孔道结构H3PW12O40/TiO2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学报,2005.26(3):209-21510.李道山,王德民,康万利.胶质和沥青质油水界面膜黏弹性,化工学报2003,54(8):1164-116811.吴军政,王克亮,康万利,朱东升.(Z)-1-[2-(三苯基锡基)乙烯基]-1-茚满醇及其酯和卤代物的合成与表征,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4(8):1399-140412.康万利.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化学剂作用机理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李琦瑰,女,副教授,1968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1997年获硕士学位,主讲《油气集输》《油气集输概论》《天然气集输》《油气储运概论》.主要从事集输和流变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10余项科研发表论文10余篇.山红红,女,中共党员,教授。1994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目前已指导或协助指导硕士生近20名;协助指导博士生3名。社会工作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山东省石油学会理事。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石油加工过程的工艺技术开发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炼油化工过程的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工程研究主要成果参加工作以来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5门课程;负责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组织、协调本院各学科“211工程”“九五”及“十五”建设;负责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及横向合作项目10多项。获奖情况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石油大学科技奖励3项;石油大学优秀教师,石油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论文论著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10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在美国、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两次。目前承担主要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课题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课题5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课题1项;山东省教学改革课题1项。田学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田学民: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仪表与自动化专业,1994年获石油大学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在美国加洲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taBarbara)化学工程系过程控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检测与调节装置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仪表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应用委员会主任。现任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田学民教授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动态建模、仿真、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等主讲过《线性系统理论》,《化工动态学与控制》,《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专题》等课程,先后指导研究生22名。近5来,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3项;获得石油大学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励8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及ISTP检索10篇以上。主编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工业过程控制工程》1部。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5项,石油石化企业项目10项,取得了3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田学民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1、工业生产过程的模型化与动态模拟;2、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软测量技术;3、先进控制技术(预测控制、智能控制及非线性控制)与优化技术;4、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李玉星,男,博士后,教授,博导,山东莱芜,1970年3月生;1992年7月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并推荐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直攻博士学位;1997年6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进入胜利油田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曾多次主持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及局级科技成果进步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检索系统收录12篇,ISTP收录2篇,出版教材和书籍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要从事油田地面集输系统与注水系统评价与节能降耗技术、油气水混输工艺技术、多相流计量技术、输气管道运行模拟仿真与安全保障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与参与了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多项属于中石油、中石化、中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项目。“海底长距离管道输气动态监测研究”通过了上海市科委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校一等奖,东营市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上潜山挥发油藏开采配套技术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凝析油气混输流动规律、水力、热力计算方法及软件编制”属中石油九五“油气水混相输送技术”项目的攻关子课题,本人负责理论研究和软件编制,2001年通过了中石油专家组的验收,得到了评委的好评,所开发的软件已在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旋流管结构优化及旋流分离机理研究”和“液—液旋流分离技术”分别属于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九五攻关项目,通过研究在油田的污水旋流器处理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开发的旋流器具有很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和推广价值。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简化污水处理流程、降低投资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低成本双节流式多相天然气计量技术研发”属于中石油攻关项目、中石油创新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本项目针对高含气油气田生产现状,开发了适合高含气油气田(油气比大于300Nm3/m3)、低成本的(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8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相流量计及其配套的工艺技术,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达到简化地面生产流程、降低油气田生产建设与运行维护费用的目的。采用常规的传感检测技术,基于多相流的多参数检测原理,利用多相流动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初步结果,然后通过软测量技术进一步补偿和修正,提高测量精度。通过对适用于高含气油井流量计的新型传感器研制和数据处理智能化软件系统的开发,研究开发适合我国高含气油气田生产计量需求的、低成本的在线不分离计量系统,达到简化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通过了现场测试和国家标定站的标定,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凝析气地面工程及工艺设计软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由中油规划设计总院委托我室承担。本软件用于凝析气田集输、凝液分离、换热、分馏、气体脱水及回注等十多种常用单元操作的模拟计算。自发研制开发出了“油气水多相混输工艺计算软件”、“混输管网水力计算及管径优化软件”、“凝析气地面工艺流程模拟计算软件”、“设备选型计算软件”、“段塞流捕集器设计软件”、“井筒及地面天然气水合物预测及喷嘴设计计算软件”、“地面集输管网优化计算软件”,“地面集输系统评价与仿真优化软件”等,已经在大庆设计院、胜利设计院、孤岛设计所、大港设计院、长庆采油三厂、上海天然气公司等单位推广使用。郑其绪,男,汉族,1947年生,山东单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数学专业。历任系党总支书记、组织部部长、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校党委书记等职,教授。现任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会学术部副主任、中国人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邀研究员、新华社